中国大本营户外活动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查看: 1041|回复: 0

彩虹的故乡--土乡情韵

[复制链接]

68

主题

40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890
发表于 2002-11-22 15: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宁的一家小书店的老板给我展示了两本专门介绍青海土族的杂志. 自此我对这个有着彩虹般美丽服饰的民族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彩虹之乡 土族是可是青海所特有的少数民族."土族之乡"互助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土族为主体的自治县. 清晨做上了开往互助的班车,准备去探索这个我所陌生的民族.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倚祁连,东邻甘肃,南接西宁。 县城威远镇距西宁也只有31公里. 可就在这短短的30公里路上,车上依然上演了"易拉罐中奖"的团伙诈骗闹剧. 而且车门上就高贴着民警提示谨防易拉罐诈骗的警示,下面就是交通警局的报警电话. 可从司机那里得知,卓劣的表演依然是经常在车中上演. 小插曲过后,我就走进了威远小镇. 互助也是一个农业大县,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 可是国家商品粮的基地县、也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县。 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3.4度,加上30%多的森林覆盖率,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都绝对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这里居住着七万多人的土族同胞.    县城的中心就是在明代天启年间建造的飞檐鼓楼. 三层的鼓楼高近19米,属于木结构建筑,上面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别样的雍容大方。 四周土族阿妈们在路边专卖的小碗酸奶绝对比西宁的还要好吃.浓浓的上面还有一层黄色的奶油. 在街头的人群中徘徊,可小城中已很难找到穿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土族女子了. 好不容易在街头见到了一位穿着用五色布拼成彩袖的土族姑娘. 腰上系着长而宽的刺绣彩带,头上也戴有锦织镶边红色毡帽.两根长辫上更是缀以红珊瑚绿松石等装饰品. 就如我在照片上所见到的一样. 土族妇女们用红、黄、黑、绿、白色五色彩条拼成了环状色彩的花袖衫. 据说衣袖上面的红色象征着太阳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麦浪和丰收;黑色象征着土地和诚实; 绿色象征庄稼和希望;白色象征牛羊和纯洁。 因此她们被称为了彩虹的民族,而互助也就被誉为了“彩虹的故乡”。 土族也是世居青海的一个古老民族. 他们游牧的鲜卑族先民也曾在马背上叱咤风云过,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青海吐谷浑王国就是他们所建立的. 七世纪中叶,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亡国. 留居于祁连山南河湟一带的吐谷浑人,与蒙汉藏等民族融合而在元末明初时形了一个新的土族。 史书称之为“土人”.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土语,应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 解放后土族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现在使用汉字的人还是多些. 除了天上彩虹般的民族服饰. 土族还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酒乡 彩虹之乡也是一个真正的酒乡.威远镇中最醒目的建筑就是稳居县城中心的青海青稞酒集团. “驮酒千里一路香,开坛十里游人醉”,路边都是关于青稞酒的招牌. 这里酿酒的历史也是那么的悠久,解放后就有“天佑德”等八大酿酒作坊. 不来不知这里的青稞酒厂竟是全国最大的,江主席到互助考察时就喝过那里的“互助”牌青稞美酒. “清蒸清烧四次清”,青藏高原特有的青稞为原料,加上无污染的天然古井水,每年这里能生产出30000吨的青稞酒。 走在酒厂门外的大街上,连空气中都浓浓的飘荡着醇香浓冽的青稞酒味. 酒不醉人人自醉,闻着仿佛我都快被酒香所醉倒了. 在酒厂的展室中见到了青稞酒的大全. 头曲酒、青稞液,青稞王、青稞金酒等高度白酒; 虫草酒、鹿茸酒等保健酒,还有青稞清酒、青稞黄酒等饮料酒. 瓶装的,杯装的,袋装的, 还有用大桶散装的.足足有着40余多个酒的品种. 饮后头不痛、口不渴的这可是每瓶包装上的质量承诺. 背上了一瓶产自这里的青稞白酒离开了这个青海的利税大户. 与酒厂隔河的就是在去年被列为国家级AAAA景点的互助土族故土园. 大门敞开,在河水已经开始结冰的时候里面显得相当的冷清. 竟然没有人象我收据说是五十元的门票. 旅游帐房边拴着的藏狗不断向我吠叫. 慢慢走了进去.路边没有一个游客. 听到了音乐声,里面竟然在表演一场土族的婚礼. 几辆越野车停在一边,原来是国土资源部的某领导到那里参观. 看来我的运气不错,在这个清冷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看到了土族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漂亮的主角 漂亮的土族姑娘们是今天的主角. 除了五彩袖,身穿绣花小领斜襟上衣的土族姑娘们腰系彩带,下穿长裤。 传统的裤脚都较宽,也会缀上一圈花边. 据说从膝盖为界,以一指宽的白条相隔,从裤子下半截的颜色可以作为区别姑娘们是否已婚的标志。 未婚的少女们下面多是红色,已婚者则用蓝色. 土族女子们曾经很讲究头饰,在土语中称之为“扭达”.过去漂亮的刺绣扭达就有着八九种之多。 而现代的姑娘们则多戴的是的简洁的头饰. 已婚者梳上两根发辫,再缀饰上红珊瑚、绿松石,外面戴上漂亮的锦织镶边卷檐毡帽,十分的华贵. 未婚的姑娘们通常会扎上一个马尾或梳上三根辫子,扎上头绳和海螺片,再戴上一条绣花的五色头巾.各个都是那么的清秀活泼可人. 穿绣花长统靴的已经不多了,但从姑娘们紧腰的漂亮腰带,围裙和外挂的长穗香包,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土族姑娘是多么地擅长于刺绣. 堆绣艳丽,盘绣华贵. 据说这里已经把把女子刺绣手艺的高低当作了本事大小和是否能干的标志。 男人们传统的服装带点蒙古族的特点. 一般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白短褂,胸前有一块彩色刺绣图案,外套深色坎肩. 腰上同样也要系上墨绿色的绣花衣带. 头上戴着织锦镶边的卷檐尖顶毡帽。毡帽后檐上翻,前檐展开,据说叫做“鹰嘴啄食”。 老年男子还穿着袖镶黑边的长袍.他们的绣花衣领同样地醒目. 这些鲜艳别致民族服装,现在一般只有在喜庆的节日方可以见到,一般城镇的土族老乡多已穿上了大规模生产的汉族服装了. --土家婚礼 土族婚礼仪式繁缛但又很有情趣.土族能歌善舞,婚礼自始至终也都在歌舞中进行. 地道的婚礼中还有泼水、戏骂、改发、哭嫁等一系列仪式. 送亲放由新娘家的长辈和哥弟姐妹等多人组成。路上,新娘同村已嫁的年轻妇女,都还要出门向送亲者代表的娘家人敬酒.送亲者当时要回赠一尺红布,返时还要送上一块肉方。 送亲队伍到男方家门口,大家高唱赴宴时的《拉罗洛》,男方家要派人出来敬酒献哈达。 门前摆好方桌放上用酥油花和炒面做成的“西买日”,还要有插上柏枝的牛奶碗,装着麸皮的木方斗,斗上插着系有哈达的箭和红布包着的瓷瓶,以次象征未来的子女。 这时送亲者要边歌边舞,还要拿起柏枝蘸着牛奶,向四边洒去。大家围着方斗撒麸皮,以示祝福。 新娘进门要与新郎踩着红白毛毡,抱着瓷瓶。进去后又要重新穿戴一番。 拜天地时,媒人或送亲队伍中的长者念祝福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大门,来到了金子镶成的庭院,向着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 新人连拜四次,然后进入洞房。 紧接就是答谢媒人,大家簇拥着媒人,一边歌舞,一边敬酒,赞颂他撮成了姻缘的功劳. 有的还往媒人嘴里塞炒面,往脸上抹酥油,一片喜气洋洋。 最后请送亲者和媒人进上房,用大块肉、大壶酒来招待. 一切都在歌舞和青稞酒中进行. --热情的三杯酒 土族人视“三”为一个吉祥数字,举酒施礼也是土族的传统礼仪。 来客抵达,要敬“下马三杯酒”.客人进门,要敬“进门三杯酒”. 来客上炕,要敬“吉祥如意三杯酒”;来客启程,要敬“上马三杯酒”。 反正一喝就要三杯酒. 土族人会认为来客酒喝得越多,气氛越热烈,主人就会越光彩,代表了自己的待客周到与成功。 不喝年轻的姑娘们就会在旁边不断的给你唱歌,很好听. 不过除了“土族花儿”、“安昭”等外,竟然还唱起了许多汉族的流行歌曲. 实在不会喝酒者,来客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也就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勉强也可以过关的. 除了三杯酒,客人还会受到三道饭的款待,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伏茶和“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 对于最贵客的客人,好客的主人会端上一盘大块肥羊肉,上面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再系一撮白羊毛。 土族传统的房屋也很有特色,院子中都会竖有一根几米高的旗杆,这也他们信奉喇嘛教有关吧. 每家屋梁下的木雕都很精致,屋中炕上都铺着大红的羊毛毡,客人可以上炕坐的. 上炕则又是那三杯酒了.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特别爱好和精于养羊。羊圈一般会设在房子的隔壁。 如此主人最忌讳的就是来客数他们的羊或在羊圈里大小便. --轮子秋 土族最有意思的传统游艺项目就是飞旋的“轮子秋”. 这种游戏最早都是农闲时大家把马车的轮子卸下来竖起在地上,然后在上面固定一条木梯子,梯子两端挂上下系木板的绳子. 大功告成了,年青人就可以在各登上秋千式的绳子一端,别人推一把,两个人就可以绕着轮轴飞旋了起来. 转的一快,上面的人简直就飞地几乎与地面平行了. 据说不少土家的青年男女就是在这轮子秋上开始了一段浪漫的恋情. --古老的狂欢节 农历七月,是土族古老的狂欢节--七月纳顿会. 据说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这种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狂欢会从夏末麦收后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 相传曾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被皇帝召去修建皇宫。宫殿建成了,但皇帝竟下令要杀害木匠。 木匠逃到家乡,组织乡民们起义。皇帝派来大军镇压。 木匠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战旗,挥着兵器,高呼“纳顿(欢乐)!”并向村庄的庙宇走去。 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告诉他们:“正在为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于是军队就撤回了。 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庆祝经常是两村联合,一村为“主人”,一村为客人,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彩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 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着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在高呼声下,四五十人参加的会手舞首先开始,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 后面依次是手持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 舞蹈的同时,主方要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助兴。 纳顿也是人们访亲拜友的好时机,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也是一个可以浪漫聚会的时刻。 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也开始了。节目多由《三国演义》的片断改编而成,表演者头戴面具,伴着锣鼓,挥舞着木制古兵器进行着,表演者竟多是须发苍白的老人. 今天只能在当地的影音中去感受这个特别的狂欢节. 希望未来还可以有机会再次来到这个彩虹之乡,去感受那漂亮的五彩袖和纳顿了. 夜色已深,我也踏上了返回西宁的班车. (自由感觉草于陕西)
一起把zn和fb进行到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大本营户外活动俱乐部 ( 湘ICP备2020024261号 )

GMT+8, 2024-5-15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