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看一本书——《李白诗酒人生》,里面写文人与酒的一段甚觉有趣,联想到大本营同学们的酒态,不禁掩卷窃笑。现不辞劳苦摘抄如下,待各位看完后我再就大本营若干GG的酒风做一描述。
文人与酒的关系比与女人的关系还要亲密。
中国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酒文化如果没有文人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的贡献,绝不亚于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而他们的饮酒佳话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别具特色的相当重要的一章。
中国古代文人饮酒和他们对女人一样,喜欢一个“纵”字。可以说,一个“纵”字极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文人们的言行。他们纵情于山水,纵情于女人,纵情于酒,甚至纵情于官场。因为“纵”,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在官场长久立足,倒是有不少人成了十分出色十分有名的大酒鬼。
“一饮一斛,五斗解醒”的刘伶被称为中国头号大酒鬼。他在当建威参军这个不大也不小的官时,常常坐着“鹿车”,拎着一大壶酒,让人拿着铁锹跟在后面,说:“我如果喝死了,在哪喝死的就埋在哪。”不过刘伶并没有喝死,而且,既没有喝成肝硬化,又没有酒精中毒,倒是喝出不少让人发笑的故事。据说,刘伶有一个毛病,就是喝醉后总要把自己脱得一丝不挂。当然是在自己屋里,但是这也有伤大雅。
同属“竹林七贤”的稽康和阮籍也十分了得。阮籍醉酒时间最长的一次竟达六十多天。后人皆望尘莫及。
那曹操虽然下过禁酒令,但自己也是常常“对酒当歌”。
就连李清照也经常“三杯两盏淡酒”、“浓睡不消残酒”……
后来,人们在探讨文人与酒的关系时,总认为文人之所以嗜酒,不是这些文人们不得志,就是心中有什么难以排解的忧愁。而且会举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等一大批例子。的确,历史上不乏借酒浇愁的文人,但不是所有喝酒的文人都有愁,也不是所有的有愁人都喝酒。酒与文人、酒与整个中国人的关系远不是那么简单的。曹操虽然下了禁酒令,那实在是战时为了节约粮食,以资军饷,但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偷着喝。一种已经被普及被接受了的东西能禁得了吗?特别是文人,虽然“不能喝酒就不是文人”太绝对,但是,不会喝酒的文人实在少见。因为,酒的特殊功能的确有助于文人们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激发他们的激情和灵感。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酒风,也有一个时代的酒令。唐代的那些酒令虽然已经失传了,但新的酒令自然也会应运而生。比如,在内蒙古草原上,就有一种酒令专门用来对付外来的客人。如“蚂蚱令”,叫做“草原的蚂蚱飒飒的”,意思是要喝三大杯。还有“百灵鸟令”,叫做“百灵鸟儿双双飞,一个翅膀挂两杯”,意思是要一口气喝上八杯。而且,又以“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吐血”来威胁。蒙古族以性格爽直、喝酒豪饮著称。所以,这种酒令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喝趴下。如果不站着进来倒着出去,主人的脸上是很难堪的。这种酒令的确让许多外来的客人丑态百出、落荒而逃。
当代的酒令与古代的酒令相比,多的是个狠劲,缺少的是文化意蕴。但是,中国的酒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民族风格、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而且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特有风采。同时,对酒的态度、喝酒的方式、酒后的表演,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价值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