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杨檬
如今,在中国大城市,如果你随便问一个人怎样当志愿者,很多人都会摇头。来自美国的杜大伟在中国生活了5年,他向记者谈起了对志愿者的看法。
不愿意当“出头鸟”
我曾问一个朋友:“中国社会是否关注志愿者?”他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一小部分人关注,一小部分人不关注,其他多数人恐怕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如果你到街上问人们:“你是否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90%的人都会回答“是”。但如果你问:“那你是否愿意做志愿者呢?”他们很可能说:“这个问题,我还没考虑过。”
中国人向来不想让自己看起来与别人不同,更不愿做“出头鸟”,因为如果出了问题,他们就会受到责备。即使不出问题,也怕被人议论:“你以为你是谁呀。”这种心态造成人们对志愿者工作很谨慎甚至有些漠然。如果有人倡议去做志愿者,很多人会随大流,但很少有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美国人恰恰相反,他会说:“从今天开始,我想做这做那,谁想和我一起做?”如果大家说:“我们才不跟你一起做蠢事呢。”他会说:“那我自己做!”这就是美国人的心态。他们总是想,不管怎样,我要尝试一下。结果可能失败,但他们总要当第一个尝试新事物的人。多数中国人不这么做,因为他们非常在乎别人怎么想。
志愿者组织很难找
即使那些做志愿者的人,也多以私人身份进行。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志愿者组织的宣传比较少。要当志愿者,首先想到的是找相关组织。然而,要找到这方面的信息常常要费很大力气。如果找错了部门,对方会冷冷地说:“我们不需要志愿者。”就把电话挂了。
在美国,志愿者组织的信息很容易找到。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慈善机构常在电视上播放节目,募捐和招募志愿者。人们只要按提供的电话号码和他们联系就行了。很多居民社区也有固定的志愿者组织。
我和几个朋友曾试图建立一个志愿者机构以帮助中国南部的穷苦农民。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打电话,好不容易联系到主管这事的部门,但被告知,最少需要50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就我所知,因为信息和资金的原因,很多中国志愿者只能以个人身份做好事。
我认识一家电视台的导演,一直在从事志愿者工作。他每个周末都带一些贫苦单亲家庭的孩子去博物馆等地方玩,让他们在长知识的同时感受亲情。他的行动感染了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现在有十几个人和他一起做这件事,但他们的行动全是个人性质的。
对志愿者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中国人认为:我不是有钱人,如何帮助别人?这种心态在我教的学生里也挺普遍: “等我有钱了,就去帮别人。”其实,帮助他人的方法很多:没有钱,可以贡献才能、技术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别人,你就是一名志愿者了。我认识的一个香港人曾同北京宣武区残联合作,为残疾人办技能培训班,教他们写简历、找工作及做小生意的一些技能。
一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可能给被帮助者的生活带来希望。我知道的一群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外地来京打工人员的驻地演出,使那些打工者的生活变得与以前大不相同。志愿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
我认为,中国社会应为志愿者创造更多的方便和更好的环境,并为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是社会的责任。
□ 环球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