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nter][SOUND]http://bbs.000562.com/attachments/vFXn_0+bW27Oqze0=.mp3[/SOUND]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东汉刘熙《释名》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
盛行於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书秦始皇时,曾如
此描述当时民间筝歌场面:“夫击瓮叩 ,弹筝搏 而歌乎鸣鸣,
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之后,筝常因此被称为“秦筝。
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耕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形式。
据古文献记载,筝最早为“五弦筑身也”,一般认为筝是由早
期的五弦发展为汉代十二弦,进而为隋唐十三弦筝,明代增至十四,
十五弦,到近代才出现了十六弦乃至现代的二十一至二十六弦筝。
近年江西贵溪春秋崖坟群出土了俩张十三弦筝,弥补了文献记载的
不足,表明古筝早已传入中国南部。可见十三弦筝并非产生于十二
弦筝之后,而是早就与之并存。
历代筝的形制无大变化,但弦数不等。有十二弦、十三弦、十
四弦、十五弦、十六弦多种。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代筝(残)一件。
《东大寺献物帐》有“楸木筝一张”,1952年曾据残件复原全形,
通长190.85厘米。
现代筝体呈扁长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为中空共鸣
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筝的首
尾部嵌有岳山,又称前梁和后梁。
筝面置弦。设有上扁下圆锥形弦轴。前梁至弦柱(又称雁足)
间为有效弦长。弦距均等。每弦由人字形、金字塔形、古泉(刀币)
形或葫芦塔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 板上可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
以取得不同的音高。有的柱上部有一细孔,琴弦穿孔而过,以防散
落。框板用红木、紫檀、花梨木制作,外部多镶嵌雕刻凸条花纹。
面、底板采用梧桐木制,以木纹顺直、沙眼大的沙桐为佳,如带有
活疤节的发音更为脆亮。面板决定筝的音色和音量。筝柱之材,古
代多用木、竹、驼骨或象牙,最多为紫檀、花梨制木柱。
民间常用的筝为十三弦和十六弦。经过改良的筝有十八弦、十
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
品种有大筝、小筝和钢弦筝。五声音阶定弦,最低音从G或c起
始,音域达三个八度。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利用余弦的
抑按,可弹奏七声音阶。大筝全长2米左右。小筝全长130—150、
首宽28、尾宽25厘米,筝柱高5厘米。
近代筝在不同地区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山东、河南、
浙江、广东潮州和广东梅县、大埔等地的客家等。各有独特的演奏
技巧和代表曲目。筝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分布甚广,历史
久远,历经演变,发音清脆悦耳,如山泉般流畅。由于按五声音阶
定弦,故极具中国民族特色,无论用于独奏、重奏、合奏或伴奏
(伴唱),都是特色型乐器。也常常用于中国民族乐队充任声部。
此外,筝还广泛应用于中国的许多种地方曲艺形式, 如山东琴书、
潮州弦诗等等。
曲 名:渔舟唱晚
乐 器:古筝
演 奏:刘芳
下载连接: http://bbs.000562.com/attachments/vFXn_0+bW27Oqze0=.mp3
[/cen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