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3-3 1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11-22 18:35:40
走进玉树(一)--唐蕃古道与文成公主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札记唐蕃古道系列)
青海入藏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青藏公路,路况在各条进藏公路中是最好的.
另一条则是著名的“唐藩古道”.
古道必然也会就有其悠远和传奇的历史.唐蕃古道更是和文成公主的故事密不可分的连在了一起.
从西宁开始我踏上了这条闻名已久的古道.
--古道的传奇
拉萨大召寺前,有一块唐蕃会盟碑.这块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长庆碑就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终点.
唐蕃古道是唐代以来中原通往青海、西藏以至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其东起长安,经陕西的咸阳,甘肃的天水、陇西、临洮、临夏.
渡黄河进青海,走乐都,西宁,日月山,倒淌河,恰不恰,星宿海.花石峡,玛多和玉树.
越巴颜喀拉山,过牦牛河(通天河),翻唐古拉山口.经羌唐草原,从西藏的黑河(那曲),当雄一直延伸至逻些(即拉萨).
古道横贯中国西部,长约三千一百多公里。共和县其间翻越了艰险的“世界屋脊”,也有着“丝绸南路”的美誉。
唐蕃古道开通之前,汉代中印文化的交流则需要走“天山道(丝绸之路)”,“云南道(茶马古道)”或者海上的贸易通道.
公元七至九世纪间,唐朝国力强盛,其周围邻邦以吐蕃最为强大。
西藏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继位后,吐蕃王朝陈兵数十万于边境.
同时快速地吸取着周边国家的先进文化。
唐贞观十二年,吐蕾遣使入唐求婚,李世民未许。后松赞干布率军击破白兰羌、吐谷浑部落,尽占青海湖地,又使党项臣服,进而驻军于松潘以西.扬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唐派五万兵马与其对峙。松赞干布又二次派使赴唐请婚,终于得到应允。
贞观之年,为大唐文成公主入藏方便,吐蕃东掠之地都被开拓为唐蕃和亲之路,即现在的唐蕃古道。
文成公主入藏后给西藏带来了农业和经济上的发展,并开始对拉萨进行大规模地建设.
文成公主进藏所走的这条唐蕃古道,也是我们中原人首次进藏所走的道路。
唐蕃古道开辟后的两百多年,汉藏文化交流频繁。仅吐蕃使者来唐就有一百余次。
从吐蕃到尼泊尔,古道又成为大唐通往印度的一条重要通道。中印以佛教为主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当然古道上烽烟也不断燃起,吐蕃强大时曾占据整个河西走廊甚至攻入长安,唐王朝也曾攻入过吐蕃.
双方前后曾举行过八次会盟.
至今仍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前的“甥舅会盟碑”就是双方最后一次会盟时所立。当时也是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
“绢马"和"茶马”的互市使它们在以后的年代都成了古道上最主要的流动物资.
1244年,西藏的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带着弟子和年仅十岁的侄儿八思巴,用三个寒暑走过了这条古道,与蒙古王子在凉州议定了西藏归顺的条件.
吐蕃接受中央王朝派官设治。全藏有被划为了13个万户,而八思巴后来也成为了忽必烈的帝师,统领西藏,成为西藏第一个执掌政教大权的领袖。
自此唐蕃古道成为了国内一条重要的往来驿道.官方还专设了保障食宿与马匹的驿站和驻军兵站.
后来因川滇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的不断开辟和发展.
除了用兵西藏外,远离茶叶产地的唐蕃古道渐渐地被冷落了.
--古道难
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曾动用过举国四分之一的四万多峰骆驼组成了大型运输驮队.
险恶的自然条件,使每向西藏行进一公里,就会平均留下12具骆驼的尸体。
五二年,为护送十世班禅从西宁返藏,中央政府竟然投入了军马4500匹,骆驼3000峰,牦牛13500头,骡子2500匹。在穿越青藏高原的两千公里行程中,三万多头牲畜永远地倒下了.
今天拉萨传说中的“公主柳”依然枝条繁茂。青海的日月山,倒淌河,文成公主庙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但当年其进藏的何种艰辛我们今天可以想象吗?
这条跨越四省的古道上,文成公主一行徒步整整走过了三年.后来金成公主也走过去了.
--文成公主的故事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现在在藏区都已被神化.
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在城市和乡村中流传,关于他们的景点和遗迹四处可寻.
我喜欢这些已经无须辨别真伪的历史或者传说.
有一个“五难求婚使”的故事,说的是松赞干布第二次求亲派出了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备上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到长安求亲.
当时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令,要使者们先解答五个难题。哪国使者能够解答,就允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洞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孔道.
第二道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到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
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辨别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非凡的公主认了出来。
历史上真实的却是,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的护送下,动身吐蕃。嫁妆中还有许多吐蕃所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以及药材和蚕种。
同时公主还带去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和手工匠。
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双方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公主进入逻些城的那天,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人民的友好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金成公主的故事
西藏吐蕃赞普赤德祖赞的有一位王子,据说长的威武英俊,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把它取名为天神的子孙。王子到了该取亲的年龄了,赞普派使臣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
唐中宗允许双方和亲.
金城公主带着大量的物品前往西藏,但行至半路,不幸的事发生了。
吐蕃王子在迎接金城公主的途中。从马上摔下丧命。
传说金成公主行至汉藏两族交界处,突然心情烦燥,就拿出宝镜观看,谁知镜中年青英俊的王子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位满脸胡须的老头。
公主内心悲痛,不觉宝镜从手中滑落,摔成两半,就变成今天青海湖边的日月山。
虽然王子死了,但金城公主又怎可再回故里,为了两国的安定,只好继续前行吐蕃,最后嫁给了王子的父亲。
还有一个公主痛失小王子的传说.
讲的是赞普在外地的时候,金城公主生了一个儿子.不料却被纳囊家族的妃子抢去说是其所生。
为判断孩子到底是谁所生,赞普把孩子放在宫殿的另外一头,让两个妃子去抱,谁先抱到,孩子就是谁的。
金城公主拼命先跑到那儿,把孩子抱到怀中,喜登到后心想"孩子死了都不能让你抱去。便拼命向公主怀中去抢。金城公主害怕把孩子抢伤了,只好让喜登抢去孩子。
王子周岁了,赞普想趁这机判明王子的亲生母亲。
于是就把汉族亲友和纳囊氏亲友都邀来参加.赞普拿起一只盛满美酒的金杯,交给王子.
让王子把这杯酒献给他真正的舅家亲".
纳囊家族人拿着各种孩子喜欢的东西逗引小王子,但小王子连都不看一眼,坚定地走向汉家舅亲一边。
小王子最后终于回到金城公主的怀抱。
虽然都只是传说,但它们还是给我的唐蕃古道行程带来了诸多的幻想.
大江东去,滚滚的长江水带走了多少曾经的传奇.
(自由感觉草于陕西)
2002-11-22 21:48:43
走进玉树(二)--巴颜喀拉山两边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札记唐蕃古道系列)
花石峡在青康公路边有一个检疫的卡子.工作人员帮我拦下了一辆开往前方的油罐车.
坐着油罐车再次走过了那条只修好了半截的公路.
司机今夜要住在玛多,从西宁发往玉树的班车凌晨两点以后才可能到达,而且还不定时.
先住下吧,住在了玛多县城三公里外的交通路口.
插上电热毯再盖上两床薄被,明早五点就要爬起等路过的班车了.
清晨五点多天还黑着,院子深处的藏狗叫的好凶.
背着背包走上了外面的公路边,对面一头被我惊醒的藏狗咆哮着.
赶紧跑到对面外面亮灯的一户人家的门外.紧握登山杖准备迎击藏狗可能的袭击.
袭击没有发生,可此时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气去包围了自己.
冷,还是冷,皮手套和冲锋衣一点都无法抵御充斥的寒冷.
走动,走动,不停地跳动,盼望着班车早一刻到来.
快一个小时过去了,天空中的星星也开始阴去.
期盼中的班车终于从西宁开到了这里,竟然还是一辆崭新的卧铺班车.
外面还喷着"三江源欢迎你".
车窗玻璃上都结着厚厚的一层冰霜,盖上被子半个多小时才在车里的暖气中缓和了过来.
终于不再感觉冷了.
向西走过了习惯上的黄河第一桥,外面路边就是黄河源头的姐妹湖,还有由大片沼泽和上百小湖泊组成的星宿海.
松赞干布当年就是从这里迎娶文成公主进藏的.
车窗外看到的只是乳白色的长长冰河,还有青蓝色或者白色的冰湖.
水浅处都已整个被冻住了,所以会是白色.水深处清澈的水还在冰下流动,所以才会有那种动人的蓝冰.
海拔已经不低了,广阔空间上连绵不断的丘陵低山向前蔓延着.白云仿佛就在山脚游荡着.
可以不时看到小群的藏羚羊或者单只的岩羊就在不远处的山坡上.
向阳的山坡上一片深黄,草场退化后就只剩下稀疏低矮的草垫了.
背阴处还是团团白色的积雪,在日光下渗着刺眼的白光.
一块块隆起的草皮下就应是那密密的老鼠洞,据说在这个贫穷玛多县的草场上就生活着两亿只兔鼠.
环境越恶化,这种专门吃草跟的动物就越发加快了繁殖.
而它们的天敌却因人类的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少.
荒原上偶尔可见藏人的帐篷,不是牧民而是下毒饵的那灭鼠人.
偶然会有成群的大乌鸦,或者孤独的苍鹰停在无人的公路上.
车在继续地向白色的雪山爬升,看着远方倾斜而上的公路,真的感慨人类力量的伟大.
走过温泉,走过清水河.
听着藏民们索罗罗的喊声,看着他们开窗扔下印着经文的彩纸.
我知道一路上最高的巴颜喀拉山口到了,路已是土路,但海拔已是5080米。
巴颜喀拉山古称“昆山",在藏语中是"祖山"的意思。它也是昆仑山脉的南支和长江黄河源区的分水岭.
在夏日强烈的日光下,冰雪渐渐消融汇成股股清流,成为了长江与黄河源头的供给水源。
其北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则是长江北源所在。
在蒙古语它是“富饶青色的山”。这里大部分地区都在海拔4500到6000米之间,一年之中会有八九个月时间飞雪不断,即使盛夏,最高气温也不过10度左右.
这里的高寒荒漠草原盛产藏牦牛和藏绵羊,有着“牦牛故乡”之称。
巴颜喀拉山还是一座极其神秘的山,1938年一位中国考古学家在它的山洞中挖出过七百多块有孔的花岗岩碟状物,这些1.2亿年前的石盘上面从中孔向四周辐射出水纹状线条或者说是文字吧.
据说还发现过画着旭日东升,月亮和布满星晨间黑点的壁画,还有一种体形矮小、脑袋奇大、身高在1.30米左右的人的墓穴和遗骸.
据说石盘上的文字最终被破译了出来,内容是“特罗巴人来自云端,他们乘坐的是古老的滑动船。当地男女老幼囚在洞里不敢出来,直到东方升起太阳。这样的事共发生了10次。最后一次他们终于明白,特罗巴人来此不怀恶意。”
一切仿佛与外星人有关.
神秘的巴颜喀拉山!
走下来了,海拔也开始低下来了,山边皑皑的白雪少了许多.
前面就是歇武沟了,终于见到了道边人工种植的两行树木.
小树们下面都用所扎的铁丝网围着,可能是防止牛羊的啃食.
它们细的不过手腕,粗的不超胳膊.
不时看到两排小树中许多株都被折断了,只剩下米高左右的一段.
感到了心痛的感觉.
路边的山坡上开始不断地闪出寺庙,佛塔,经幡,还有村庄.
山沟中伴随的是清澈的水流,前方就该是那著名的通天河了.
傍晚所见的通天河水是如此的浑浊.仿若黄河.
司机专门提醒性的叫了我,手指处,就是大桥边的三江源保护区纪念碑.
国旗在碑前飘扬.
前面就是玉树的首府-结古镇,西宁开始的821公里旅程又到了一个新的起止点.
(待续)
--结古镇与文成公主庙
2002-11-23 10:48:28
走进玉树(三)--结古镇和康区习俗
结古镇是玉树州的首府.
玉树州被誉为“名山之宗”,"江河之源”和"牦牛之地、歌舞之乡"。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腹部,继续往南就是西藏的昌都和那曲地区了。
这里总面积近27万平方公里,而总人口还不足30万人.
玉树,在藏语中意思是“遗址”。据传原当地部落的第一代头人,在通天河上游宁恰曲河流域,也就是在格萨尔王岳父的宫殿遗址上建立起自己的部落,故得名玉树。
这片广阔的草原上四千多年前就有着人类的活动,这里曾是西羌地。隋后成了苏毗,多弥国和吐蕃一部分,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与玉树。
这里平均海拨在4000米以上,最低点3500米,最高点有6600米,高寒也是玉树的基本气候。
牧业是这里绝对的支柱产业。街头就可以看到有拉着张张羊皮牦牛皮,袋袋羊毛牛毛在交易的藏民.
这里还有少部分土地可以种植青稞、豌豆和洋芋。据说通天河边还成功的种植出了苹果.
树木是很珍贵的,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还不足为2%.
藏族在玉树占到了全州总人口的96%,也是青海藏族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地区.
青海的其他藏区被称为了"安多"地区,而玉树则和西藏的昌都,四川的甘孜一样被称为了"康区".这里的藏族也都该算是康巴了.
习俗自然也和康区的藏族基本一致.
玉树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才有一人,加之交通不便,见面不易.
人们见到重逢的亲友,都会特别高兴和热情。互相道安还会拉手贴于面颊上以示亲热。
长幼辈相遇,还要亲吻额头和面颊。
到了这里,你才可以看到很多最纯粹的藏族风情,才可以听到许多最真实的藏区故事.
走上街头,这里比我想象中要繁华许多,也许是康巴人善于经商的缘故吧.
我再次最大化地体会到自己做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感觉.
好在现在结古镇上,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的生意人都已多了起来,发廊和四川的饭馆也耸立在街头.
还有我在玛多所没有找到的网吧.
这里的电力还是不足,打开电暖气,电视机就会因电压不足而闪烁起来.
令玉树知名的除了它经常遭遇的大雪灾,就是每年七八月份在这里举办的赛马节了.
那时草原上会牧草茂盛,一片碧绿,还会盛开着簇簇各色野花.几公里范围内都搭满了各种缤纷的帐篷。以赛马,歌舞和物资交流为内容的康巴艺术节也就拉开了帷幕。
据说玉树人无论祭山敬神,迎宾送客,*办婚事,都离不开赛马.
而玉树赛马中,像煨桑后在跑马中倒立、悬体等动作,在环海藏区都不多见.马上拾哈达则是最激烈的角.
许多外国游客和色友们那时也都会闻风而动,不远千万里的跑来体验那纯纯的藏区风情.
玉树也曾以是“歌舞之乡”所闻名。
"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便会跳舞"。玉树的藏族朋友不止一次的这样对我说过.
这里歌舞的兴起,连年代都十分久远。据说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特殊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歌舞的基础。
加上这里毗邻藏、滇,川,藏民们不断吸收其他藏区歌舞的长处来丰富自己,日积月累,玉树的藏舞,可以说已集成了整个藏区歌舞之大成.
歌舞在这里仿佛已成了玉树人的一大精神需要.
所见到的玉树歌舞其舞姿其音乐都特别的粗犷豪放和热情欢快.
这里最有意思的是当地曾经的婚姻制度.
在这里无论是谁,都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凡有血亲关系者禁止通婚。
在这个历史上实行千百户制度的地方,解放前作为统治阶级的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相当讲必须究门当户对,几乎都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如果子女不从包办,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甚至会被赶出家门,丧失将继承的一切权利。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
一夫多妻则多出现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多妻中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主要是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是兄弟几个因家穷娶不起媳妇,或者为使兄弟和睦团结,几人共娶一妻。妻子对兄弟几人一视同仁并统管家务。所生的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的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主要出现在解放前夕.
那时玉树地区总人口还不到10万,连年战争使女性占到了60%还多,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加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不能结婚的喇嘛,许多穷人又伦为四处流浪者.
这样许多妇女都找不到配偶,女方往往只能与一至数位男人随意同居,男方事后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就能由女方抚养。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
贫穷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都是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机会。示爱的方式往往是对唱"拉伊"(山歌)。
藏人做许多事情都要卜卦,婚姻的第一步自然也是卜卦。要卜卦双方生辰是否相合,还有结婚的吉日,迎亲的时辰等。
结婚之日,新娘由舅舅,兄弟和约定的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及伴娘陪送。
行中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甚至会献哈达致谢。
如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
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娘家人送婚礼。
新娘一般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青稞绘撒表示吉祥,新娘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在门口备好盛满鲜奶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
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从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并侯专人点桑。到家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说,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则要视女方家境而定,大户人讲究用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婚礼",还要陪送昂贵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
穷人家能缝制新衣陪嫁也就不错了,因陪嫁而穷困的例子我在前文也介绍过.
受到历史上重男轻女的影响,有些舞蹈是禁止女性参加的.
连帐篷内的座位、坐序、坐法都有着严格的习俗,女人不能坐在男人的上方,男人可盘腿而坐,妇女则需半跪式,不得盘腿;
男人用的东西,妇女不得跨越,必须绕行。
表示吉祥的金鱼、宝瓶、胜利幢、吉祥结、右旋海螺、妙莲、宝伞“等八瑞相徽”随处不在.
高杆上随风飘曵的经幡都不断提示我这里依然是一个全民信教的社会.
街头喇嘛多了许多,不少还骑着摩托车从我身边驶过,红色的僧袍飘荡着.
除了卖服装卖饰品卖沙金的,桥头还有卖藏獒的,肥大的脖颈上套着红色的毛圈,要价五万元. 据说还不算太贵,好的藏獒甚至会被卖到几十万元.
除了威武,红项圈还在提醒着大家此狗凶猛,小心咬人。
(待续)
2002-11-23 17:26:28
走进玉树(四)--结古寺与文成公主庙
玉树除了隆宝滩黑颈鹤国家级保护区、囊谦原始森林公园外等高原自然景观.
最著名的就是其带着历史印记的结古寺和文成公主庙了.
--结古寺
站在结古镇街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东边结古山上层叠的结古寺.
结古寺在藏语的意思是为“结古义成洲".它可是藏传佛教萨迦派(也就是俗称的花教)在青海境内的主寺.
1937年九世班禅就曾圆寂在这里.
这里还有一个很特别的传统习俗,也就是凡要到结古寺出家的人,首先必须到西藏的萨迦寺,从该寺的堪布那里出家受戒.在那里学习迦派的教法和戒律后,返回结古寺才能正式算该寺僧人,否则只能按一般"完德"(小和尚)对待,不算结古寺的僧侣.
山势高耸.白云高挂在山顶.
整个寺院依山而建,红黑白三色相间从顶贯底,两百多座佛堂僧舍错落有致。
在黄色的山坡上密密匝匝地铺就了十多层.
向上的山道平整过,车都可以开上去.喇嘛骑着摩托车从我身后驶过.
结古寺的主体建筑“都文舟嘉措”可容下100名喇嘛诵经.
延伸而下的讲经院、大昭殿、弥勒殿、嘉那活佛院都各有特色.
高处佛塔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着威严的光.
一条崎岖的小道在山顶延伸着,有藏族的老阿奶在蹒跚的独行着.
那一定就是结古寺的转经道了.我也随之转了过去.
山顶是高大但已残破的红墙.红色已淡,墙体已残.
那一定都是在文革破四旧中所留的遗迹.下面壮观的庙堂都是重修的吧.
结古山最高处最终还是让给了历史曾经的辉煌.
可惜此行未能够见到该寺最大的嘉那活佛.
据说还是一世“嘉那朱古”活佛(汉族活佛的意丝),独创了百多种舞蹈,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
站在结古山顶,整个城镇都已在脚下,四面山谷中包容着那样多的房屋.
清澈的巴塘河象一条银带从山谷中穿过,滋润着这片藏人生存的土地.
僧舍间竟然养了许多未拴的狗,在这个少人的中午还是有点可怕的.
经过路口的玛尼石,随着转山的老阿妈踏上了一条下山的小路.
尺宽的山路陡直的向下.通向下面的人家.
老阿妈在前面停住了步子,回头转向了我.
只能听懂她说的"狗",顺着她的手指,我也看到了下面一条没被拴着的黑色藏狗.
回头的路太远,藏族老阿妈在很陡的山上横插着走了过去.
我竟然找不出一点路的痕迹.
她竟走的很快,我在登山杖的帮助下也小心翼翼地跟了上去.
汗颜于自己在这里山上的活动能力比藏族同胞差了太多.
到了我认为已是安全的路口,老阿妈也在前面关心地停下等了我.
转过了下面大大的转经筒.
我终于又从回到了来时的起点.
--文成公主庙
出租太贵,就租用一辆三轮摩托车把我送到藏在山谷中的文成公主庙.
那里离结古镇还有21公里的路.
路边的风景很好,巴塘河从山谷中流过,而禅古寺就在路边的半山中.
清澈湛蓝的禅古水库,浅处已结上了大片的白冰.阳光下一片翠蓝色.
走过了山口高挂起的条条经幡,前面的山谷贝纳沟中就是那著名的文成公主庙了.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从唐蕃古道进藏,就经过了这里.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会面后,翻过巴颜喀拉山,越过通天河之后,
来到玉树境内的贝那沟。因长途劳顿,他们决定在贝那沟休整一个月。
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后第一次隆重的欢迎仪式。
文成公主为一行能够平安地通过巴颜喀拉山和通天河而高兴。自小信佛的公主,为了表达对神灵的虔诚,亲自进行了设计,在贝那沟的岩壁上刻下这九尊佛像。
当金城公主进藏路经贝纳沟时,发现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九尊壮观的岩雕佛像,为了佛像不被风雨所剥蚀,便派人在雕佛像上面修筑了一座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
一条贝那沟奇峰突起,危崖高耸.
文成公主庙座北朝南,规模并不很大.背靠着险峻的岩壁,
走进凹进的小院,外面有一块石碑,上有藏文记载着修筑文成公主庙的缘由和时间。
藏式大日如来佛殿则是这座庙宇中唯一的建筑.今天它也已被加上了庄严高耸的金顶.
外面的门窗和墙壁都被刷成了褐红色,远远望去,宛如庄严的赤霞。
看过了外面的千手千眼乐雕观音.
找来喇嘛打开了后面大日如来佛殿锁着的双开大门,脱下鞋帽恭敬地走了进去.
佛殿的内部只是一层.两根方柱支撑着庙顶。
拜祭后,喇嘛用藏语给我讲解了起来,自然是一点都听不懂.
看我无法记录,他也有点急,好在最后找出了一张复印的汉藏文对照圣地资料.
我也终于可以看明白了.
九尊石像都依山而凿,三层楼高的大殿中,岩壁的正中是高达七米的大日如来岩雕,
下面有两只伏卧的雪狮驮着如来,就象有一个莲花狮座。
大日如来带着五彩光环盘坐着.其头戴佛冠,耳佩金环,双目直视,身着唐装,双手禅定.显得无比端庄慈祥.
佛法无边,梵文的六字真言就雕刻在它的头后.
左右两边两层的岩雕分别是的弥勒,地藏,观世音,菩贤和文殊等菩萨像.
菩萨们手持吉祥八宝。或拿莲花,或托宝瓶,或拿如意,可谓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尊卑分明.
自然不是网上一些材料所介绍的文成公主主像和两层八名侍女浮雕.那都只是可笑的想象罢了.
所有岩雕的佛像,依山就势,布局巧妙,仪态大方,形神兼备,仿若飘然欲仙,立体感很强.
除了汉式的佛像,这里还有用汉文雕刻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些充分地向人们了唐代匠人们高超的雕刻水平。
可惜都被寺庙禁止了拍摄.
这座古老的庙宇现在归属禅古寺进行管理。
玉树的汉藏群众今天也都把它作为了顶礼膜拜的场所,
外面寺旁是善逝八宝塔,八座白色的金顶白塔并立在山前.
塔后挂着的经幡后就是藏民们转山的一条小路.
相对山高百余米,陡峭的蜿蜒小路据说也是当年文成公主最先踩出来的.
在藏历的新年,来这里转山的人会摩肩接踵.
顺时针走了上去,和前面的藏民们一起转到了山顶,巨石四布,经幡条条,矮草丛丛.
上面可以看到沟内的佛塔,还有对面巴塘山坡上散布的牦牛.
半个小时就在转山中过去了.峡谷蜿蜒,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就从文成公主庙前流过.
水中一群两寸多长的湟鱼密密层层足有几百条.
据说会有僧人和信众会专门带上糌粑来喂它们.
自然也是不能捕捞的.
2002-11-23 18:55:46
走进玉树(五)--二十亿个虔诚堆起的嘛尼堆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札记唐蕃古道系列)
在藏区的日子里见过了无数的嘛尼石堆,到了新寨,我还是被这座"世间第一嘛尼石堆”所震撼了.
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尼石堆.
--嘉那嘛尼石堆
新寨嘛尼堆正式的名字可是嘉那嘛尼石堆.
它属于两公里外的结古寺,与结古寺的嘉那活佛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一座六角亭下的石碑中见到了关于它的简要说明.
一世嘉那活佛据说也是与从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们中选出的一位.
其多才多艺并独创了多种舞蹈,活佛精通于汉文,加之所着服饰似于和尚,就被人们称为了“嘉那朱古”(汉族活佛)。
他曾先后在印度、西藏、五台山、峨眉山等佛学胜地游学二十余年.
两百多年前,其晚年云游至结古东面的新寨村,饮水时在一处清泉中发现了一块自显"六字真言“的佛石.
自此遂立志定居于新寨修建嘛尼石堆,以弘佛法.
此后僧侣信众纷纷响应,凿石堆经,遂成风气,人称“嘉那嘛尼石堆”.
由于历年不断添加,这些刻着六字真言的嘛尼石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越堆越大,解放初经测算这里的嘛尼石和其它经文已达到25亿块之多。
到了文革,破四旧的运动甚至也波及到了这里.
官方展开了把嘛尼石堆变成建筑材料的行动,据说动用十多辆大卡车连续拉了半个多月,把嘛尼石拉往结古还有附近的村镇,用它们来砌墙、盖房,圈养牛羊。
就是这样不断地运了半个多月,也不过才拉走了四分之一不到。
八六年这里又重新开放了,信教的藏族群众又主动把散失的嘛尼石给送了回来,加上不断重新刻凿的,今天已经恢复到了二十亿块嘛尼石的规模.
落起在一起的二十亿块嘛尼石是个什么概念.
走进去之前我也没有概念.
象一个石头的小村落,外面是一座正在重修的两层寺庙,两边的环廊内是一排金黄色的转经筒.
一座佛堂的正殿中是一个我所见过最大的转经筒,上红下蓝,绘满了经文和八宝的巨大转经筒足有五米多高.
在里面尼姑的协助下,我才能够转动它,一圈,两圈,三圈.
为佛像们点上了一盏酥油灯.
门外两侧是八个两米多高的黄铜包裹的转经桶,长长的转轴就直接延伸到地上的石眼中。
入乡随俗,我也转动了每一个绘有六字真言的转经筒.
庙堂的左边是嘉那活佛的灵塔,上面围系的经幡。
它的两边和后面,层层叠叠都是用大小不一的嘛尼石堆砌所成的长墙.低处两米多,高处四五米.
嘛尼长墙所圈起的范围内逶迤连绵,都是整齐落起的块块嘛尼石.
作为嘛尼石城的东侧边缘,坐落的是一字排开的八座白塔.
初步估算一下,整个嘛尼石堆长超百米,宽过五十米,如此就至少会有五千多平米的面积了.
雕刻时间之长,堆积数量之多,所占面积之大,它都会当之无愧的被列为全球嘛尼堆之最.
按照传统习俗,和藏民们一起绕着这座"世间第一嘛尼石堆”转了起来.
后面跟着坚持不懈的向我要一块钱的藏族小女孩,都是成为旅游景点惹的祸.
玛尼堆藏语称之为“多崩”,意思是“十万经石”.
据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来自西藏、四川、青海各地的藏族都会聚集在这座玛尼石堆旁,或转玛尼堆,或送玛尼石,尔后还会围绕着玛尼堆跳舞,场面十分宏大.
开转的路口,有几位刻石人.
他们多是祖辈就生活在这座嘛呢石堆旁,雕刻嘛呢石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职业.
他们日子在六字真言和铁钎的伴随下度过,冰冷的石块从他们手中带上了灵气.
一块块他们刻出的经石在一天天中又被虔诚地加入到嘛呢石堆中.
比书本还大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才一块一元钱,当然会买上两块添加在这座壮观的嘛呢堆上。
加上给父母给自己也给朋友的祝福。
蔚为大观的嘛尼堆竟然还有多处留出的路口可以进入,掀开了头上印着经文或佛像的彩布条,踩着嘛尼石走进了这个虔诚历史的长河.
目光所及此时就只剩下了数不尽的嘛尼石,层层叠叠,无边无尽.
这些在几百年中所刻下的经石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小的仅如拳头,大的超过了桌面.
每一块上面都精心镌刻着经文或着佛像,当然最常见的就是六字箴言了。
里面还有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有的据说是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连封底、封面都刻了出来,这些石头经书也被整齐地放在嘛呢堆上.
这据说这里嘛呢石上所刻经文足有近两百亿字之巨.
青色的石,红色的石,白色的石.黑色的石.
阴文,阳文.藏文,梵文,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颜色.
可刻有经文和佛像一面则总朝向人们可以看到的方向,
亿万的玛尼石来自百万的信徒.感慨于人们的虔诚奉献,感叹于他们的不懈坚持.
--堆砌的希望
嘛呢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的简称,
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真言看作了佛教经典的根源.
嘛尼石堆则是由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尼石堆砌而成的。
“嘛尼石”名称的由来,是取六字真言中第二、第三两字而来。
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在汉文中译音就是有名的“啊嘛呢叭咪哞”.
在《西游记》中就出现此“真言”,如来就是用此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的.,
关于六字真言最常见的解释就是佛教的“根本真言”。
据说其大成了佛部心、宝部心、莲花部心及金刚部心等内容。
摘抄通常的解释如下:
“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
“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
“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
“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
学者认为六字真言可以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
至于“好哇!莲花湖的珍宝!”一说我个人是感情上是不认可的.
也曾在拉萨看到到过六字堵住了六道轮回之门的一种解释.
嘛尼石除了刻六字真言,有的还刻着特意选择经文或仅一、二字的经文,
还有的凿刻各种佛像,并饰以五色的颜料.
虔诚的教徒们认为,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等于念过一卷经文,只要循环往复持诵思维,不断地念下去,才能清除罪孽,获取解脱,得到幸福的来生.
念六字真言,可使吃亏者赢得财富,妇女得投男身;
念百遍至千遍,与读《甘珠尔》同福泽;念一万到七万遍,可消除百千个万劫的孽障;
念十万遍,可不再托生于畜牲、饿鬼、地狱之道;念百万遍,可获达不灭谛土;
念千万遍,菩提身着可成佛。
因此除了说话、饮食及睡眠外,信徒们无论坐卧行走无不再喃喃地念经。
此外他们还认为每转动一次藏有经文的嘛呢经筒,就等于念了一次里面的经文。
藏民们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灯转的嘛呢筒,代人们来念诵“六字真言”。
他们不仅要口念,还会用刀在石片凿刻上"六字真言".
送到嘛尼堆上.让它们永远为人类念诵不灭的“六字真言".
富有者以供献嘛呢石为功德,贫穷者则以转嘛呢石为功德.
正是因为这种对来生幸福的憧憬,或者对宗教的虔诚.
今天这里才会有这样一座汇集了无数希望的伟大嘛尼石碓.
不了解这些我们就不能理解这些淳朴人们的期望.
离开前,我再次转起了那些转经筒,并念起了一次“啊嘛呢叭咪哞”.
2002-11-23 23:11:07
走进玉树(六)--通天河与三江源
(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海札记唐蕃古道系列)
--通天河
在巍巍昆仑,苍苍唐古拉雪峰的孕育下。
中华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流入东南亚的第一大河湄公河(即澜沧江)都发源于玉树。
在这个年均气温不到三度,大气含氧量只有为海平面的一半的地域。
通天河两岸的气候却是宜于农牧。九世纪西藏赞普朗达玛毁寺灭僧,一些高僧纷纷逃到了这里,佛统在这里延续着。
沱沱河是长江真正的源头,当其蜿蜒而下的河水与当曲汇合后,就是变成了滔滔的通天河。
全长800公里的通天河自然也成了长江的上源。
这段穿行于唐古拉和昆仑山脉宽谷中的长江,在藏语被叫“珠曲”,也就是我们汉族的“通天河”。
通天河向东横穿玉树八百多公里,从直门达峡进川后,就成了金沙江。
新建的青藏铁路也要通过流至昆仑山海拔4700米处的通天河,河上的特大桥现在也已竣工了。
在各种传说中通天河都是通往天庭的一条河。
藏民传说这曾是一条牦牛河。许多年代以前,玉帝的一头牦牛下到人间,发现了这里美丽的草原,受到了人们最崇敬的欢迎。
牦牛感动了,跑上一座高山,向着草原,大吼三声,鼻孔里喷出了两股清泉,就形成了牦牛河。
在牦牛河的滋润下这里的草原也变得更加的富饶。
玉帝一气之下将牦牛变成了一块大青石。据说大青石至今还耸立在通天河的上游。
还有一个通天河的传说就是,大日如来牵着一条大江而来,烈日下异常炎热,如来就用一条铁链将大江拴在一块大青石上,自己到一块崖下乘凉去了。
哪知水越积越高,最后竟如牦牛般脱缰而去,本地人就称这条大江为“哲曲”,也就是牦牛河。
通天河从结古镇东面的山谷中奔流而下。以前那里设有渡口,附近一块大石板上,梵文依稀可见,相传这就是那传说中的“晒经台”。
在《西游记》中,当年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忘记了向佛祖讯问老鼍的年寿,被相托的千年老鼍晃入水中,四人只好将经包移于高崖之上,并晾衣晒经。
当地群众认定了那里就是唐僧晒经之处,不少人还专程跑来煨桑台,挂经幡,敬佛祭河。
“径通八百里,亘古少人行”。
通天河是一条通往天界的河。
通天河的上游地区,两侧相对少有人为的干扰,是长江源头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地区。
从通天河口到曲麻来,通天河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流淌着。
五十年以前那里还没有人烟,也就被称作了“八百里无人区“。
可这无人地带,近十年间其北岸还是形成了长达40公里的沙化带,上百米高的山丘变成了沙山。
沙丘不断在搬移,淹没的草场又形成新的无尽沙丘。
大量泥沙又被流水和大风带入通天河,冲向了长江。
所以我看到的通天河已是一条仿似黄河的大河,连大桥边都可以看得见大片的沙地。
只有两边山谷中汇入的小支流还是绿色的。
通向天界的河受伤了。
每年农历冬至前后,这里舒缓的河面都会冰封。
冰冻厚了,两岸的百姓就会用细沙在冰面写写大大的七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
银色的冰面,黑色的字。
据说这是为去世者架设金桥,超度亡灵,为入世者消除孽障。
细沙蓄热,不几日就会穿透冰层落入水中,冰面会凹陷几米深雕刻般的大字。
也是一种人造的壮丽。
徒步走上横跨通天河上的大桥,桥下已是大片大片白色的浮冰。
河水的流动仿佛也已停滞不前了,冰雪相连在水面。
可以清楚的看到远处的雪山。
草已枯,山已秃,两侧黑黄色的高山在这冬日里无比的落寞。
走过这座已近四十岁的老桥,前面桥头旁可就那醒目的三江源保护区标志碑了。
向前走了过去。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高高耸立的旗杆上鲜红的国旗在苍茫的天际飘荡。
一个圈起的偌大水泥广场还在继续地进行修缮。
“高原极地,一派风光,水塔天成,源远流长,三江同根,与斯滥觞”
“浩淼东去,润泽八方,羽族炫翎,天籍泱泱,蹄类竞走,蓊郁苍茫”
这首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记我并没有抄完。
十余阶台阶上,白色的石头围栏中就是了由江泽民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
波浪和吉祥的刻纹中,
纪念碑用56块花岗岩雕出了代表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向上展开的手掌。
表达着团结的力量和未来的信念。
碑体高6.621米,象征着长江发源地各拉丹东海拔6621米的雪峰。
碑基座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了三江源流域3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基座高4.2米,代表了三江源平均海拔4200米。
海拔3700米的通天河畔竖起的石碑,是为了纪念2000年8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当时来自长江源头治多县、黄河源头曲麻莱县和澜沧江源头杂多县的三位少年,分别带来了从三江源头地区采集的水和土,并和有关人员一起在纪念碑旁种上了代表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棵小树。
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这座"中华水塔"。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
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喜马拉雅旱獭等70多种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成了国家自然保护的一号工程。
这块约占青海总面积的44%的地区,包括玉树、果洛两州及兴海、同德、泽库和格尔木的一部分,也是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曾严重恶化。
湖泊和径流普遍萎缩,冰川大面积萎缩,生湿地和草场大面积退化,土地沙漠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鼠虫害猖獗,干旱气候增多,过度放牧现象普遍,盗猎野生动物屡禁不止,滥采沙金乱挖虫草发菜药材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高原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马麝已濒临灭绝,黑颈鹤,白唇鹿、马鹿、雪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数量锐减,藏羚羊也由原来的十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三万余只。
今天青海的森林覆盖率仅为3%,多年冻土面积减少了一成多。
退化、沙化的草地已经占到了青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3%,其中的10%经已沦为“黑土滩”型次的生裸地。
草原鼠害面积也占到可利用草场的28%,鼠害区每公顷高原鼠兔洞竟达1600多个。沙化的土地每年要向长江、黄河输送泥沙一亿多吨——
源区藏民人均年收入仅800元。
据报道截至去年,这里尚无一名编制内的科研人员蹲守源区从事生态研究。
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三江流域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会受到严重 的影响。
卤虫禁捕了,沙金禁采了,发菜禁售了,野生动物禁猎了,森林禁伐了。
也开始了植树,退耕还草启动了,保护区也建立了。
青海省政府今年八月份颁布了禁牧令,禁止在长江黄河源头区放牧。
比较看到的现实,一切仿佛还都遥远,一切也都需要时间。
希望三江源保护区可以充分发挥到它的作用。
祝愿我们的通天河能够早一日重新清澈起来。
祝愿高原脆弱的生态可以早一时获得相对的平衡。
(全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