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黄土高坡——不平凡的夜
是路遥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用心血和生命写就的文字,也是他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让我开始感动于生存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
总梦想可以把这里做为自己万里征程中的一步,今天终于实现了这个并不虚幻的目标。
就在这个正月十五我踏终于上了这片所谓的革命圣地。走进了由火红的秧歌和欢乐的人群所构成了新春喧闹中。
看着淡淡的阳光慢慢地斜下,听着炮竹声清脆或沉闷地炸响。
大桥下的延河水在缓缓地缓缓地流过,白色的冰块还冻结在河水边。
宝塔山上的灯光已经亮起,清凉山上隐约更是无数的人丛。
顾不上一天喧闹后的疲惫,从清凉山的脚下尝试着走了上去。
“八景环山,夜对凤凰楼上月;二水绕座,晨望嘉岭塔边烟。”
清凉山隔延河之水相望于凤凰、宝塔两山,延河、洛河相拥着这座高原上的古山。
隋唐以来,清凉山即为香火旺盛的宗教名山,至今山上还保存有有历代的石窟和石刻,石窟有万佛洞之称。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中央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也均曾设于山上。至今遗迹犹存,一座新的纪念馆正在山脚开始建设。
“纵观二水三川,古今英雄功过;看两山一城,历代风流善恶。
四大皆空,来者皆为仙;三山尽秀,观者尽上宾。”
“阅尽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
吕洞宾等人都曾在这里写有精妙的楹联。北宋名臣范仲淹和庞籍在这里现也有着祠堂。
这里殿宇嶙峋,山势耸峭,景色辉煌。
也许是当地的风俗,今日这里也是万头攒动,万人登高。
和几个中学生从一条土崖畔上的小路走过去,走过了贴有红红对联的窑洞,汇入了不知从何方走上的人群中。
山路上已全是虔诚的人流,路边则是贩卖着香烛的小贩。
朝圣下来的人们大多则头上带着,脖上系着红色的长布条,上书“好人一生平安”。
可以看到山巅上清凉山的道观,高立于众峰之上的山门。
高高的山门,陡陡的石阶,还有无数登高朝圣的人群。
可以听见鞭炮声,可以听见法号声,可以听见锣鼓声。甚至远远的就可以闻见香火的味道。
好陡的台阶,甚至容不下一只完整的脚。
清凉山从佛理来讲是指从世俗轮回中解脱出来,到达安息涅磐的地方,据说南京也有一座清凉山。
清凉山又名太和山,而武当山也名太和山,如此两家自然都是道家的名山了。
这里应是全真道教的北宗之地。
走进了山门,很多的警察在里面监控着拥挤的人群。
显赫的铸铁香炉前是叩拜的人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下面甚至挖好了一米多深的大坑,让传达天庭的火焰在里面熊熊燃烧着,太和殿前是“太和胜境”的门楼。
戴着法帽的中老年女子们浓妆艳抹,在锣鼓的伴奏下于殿堂前跳着秧歌似的舞蹈,热闹是大家的。
凭栏远眺,下面是流连的灯火,蔓延而过的光晕,不时窜起的焰火,还有对面笼罩在一片翠绿色灯光中的宝塔山,金色的宝塔耸立在黑色的延河影色中。
拱形砖脊,琉璃瓦顶,三开两重的真武祖师殿里,是虔诚求签的叩拜人丛,“真武师祖,有求必应”,据说这里的和今天的签是非常的灵验烛光中背后的塑像是如此威严,虽然外面是喧闹的。
红色的平安带,金色的平安符,各种的小挂饰,庙宇中小贩们也是喧闹的,一个个配殿,一个个角落都被人流所充斥,在这个热闹的夜里。
整个古建筑群,其气势雄伟,规模宏大,在今夜尤其的金碧之辉煌。
斗姆元君在这里是天地之宗,万神之祖,统领着三界。
在斗姆元君殿中,你可以用虚岁对照着从环绕而座的六十尊神灵中找出主管自己的本命星辰,据说是他决定着你的生辰八字和命运好坏,点燃礼拜的香灯则可以保佑你。
六十尊神灵形态各异,可谓是精美的雕塑品,很多的香灯在神灵前点燃着。
一位年轻的女士被道长披上了红布,铜铃被摇响了,一场新的法事又开始了。
天已经黑了,登上了最高的三清殿。
下面是点亮的星星灯火,无数的彩灯真象天上的星。星光串起的宝塔灯就在那片灯阵的中央。
两边都是黑色的山谷,黑色中只有这片点燃的灯。
在高处看到的这片美丽简直让我有点眩晕了。
随着人流走了过去,灯阵是被层层的细竹杆扎起来的,一重又一重,人流排着队可以走进这个天灯的营阵,前面领头的是敲起锣鼓的信徒,鼓声此时仿佛也带上了梵音。
走了进去,佛塔就在灯阵的最中央,一圈又一圈,在层层的灯火的旋转着,竟然产生了没有边际的感觉,不大的场地内,总是无法转到中央。时而内圈,时而外围,四处都是一圈圈不停游走的人流,里外都是敲响的鼓点,仿佛走进了九宫八卦之中。
抬头是那样圆的月亮,皎洁而纯净,个太和胜境的灯烛相伴着天上的浩月,还有高处殿堂燃起的香烟,加上祈祷幸福的人群,一种很奇妙的混合感觉。
在连起的点点繁灯下,在扎起的九重灯塔映衬下,在不停息的脚步中,和其他的人一样跳起拍着每一个扎起的门楼,还有上面剪出的羊。祈祷着平安,健康和顺利,为自己,朋友和父母。
一圈又一圈,终于不知何以终转到了灯阵的中心,在那座亮起的九重圣塔灯前,相信每一个人都许下了自己新春的美好愿望,此后又是继续绕着灯阵的旋转。
很特别也很神奇的一种仪式。近二十部警车就停在一旁。
下山的路上没有路灯,也见不到电筒的亮光。许多人是拿着绿色的荧光棒下的山,灰黑山影中点缀着几多晃动的绿点,不时有爆竹炸起的红色闪烁在他们当中。
打开了随身所带的头灯,如此下山的我也竟成了当夜的一道风景。
路是泥泞的,甚至路边还有结着的冰。
一部人力三轮车继续把我拉到了延河对面的宝塔山下。
闪光雷的爆炸声不断在车的左右响起,可以看见炸起的火光,简直都有点恐怖。
今夜的宝塔山也是它最漂亮和最热闹的时刻。
无数准备登山的人此时都挤在山门前,连公安也都赶来协助现场售票了。
摩崖石刻的上面,向上的山道边今夜挂着有大红的灯笼,在暗色的半山中别有一番味道。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海拔1135米,古称丰林山,宋改名为嘉岭山,是延安周山之冠,连夏季山上的气温都会比市区低上三四度的。
其始建于唐代的宝塔现在已成了延安城的标志和象征。
今夜塔上安装的3000盏彩灯全部被点亮了,今夜许多专业摄影者的镜头都对准了它。
九层宝塔距今已有了1300多年的历史,八角塔高达44米,在金明时期曾经重新修葺过。
据说登塔可俯瞰到延安城的全景和一览黄土高坡的风骨。
这座在节日中被点亮的八角九级砖塔,分为南北二门,北门内有阶梯可达塔顶,其门楣上刻“高超碧落“几字。
因为还要购买十元的门票和上下不易,所以登楼的人并不太多。
走进去,却没有想到外面灯火辉煌的宝塔里面竟然没有照明的灯光,狭窄的回廊对胖者绝对会是一种折磨,而且不蹭上一层壁上灰是不可能的。
古老的木梯则只有尺半宽,陡陡的勉强只容一人上下。
不得不亮起了头灯,小心地登到了宝塔的顶层,四面有窗。
环顾几周,看空中繁星点点,看地面灯火辉煌,看宝塔灯光如梦幻,看蜿蜒大道上流光似水如龙。
此时,真的有点体会到宝塔南门上所刻“俯视红尘”的意味了。
小孩子必须被大人背着下塔,用头灯帮助他们照亮着。
摘星楼建于整座山的最高处,有高高的台阶可以走上去,上面依然还有未曾化完的残冰。
其古称“望寇台”,为范仲淹镇守廷州时所建,当时是为了观察外寇敌情所用。
因望寇台地势高悬,临近星辰,又称之摘星楼。
楼上此时也是人满为患,但上面的风景却是”这边独好“。节日中的整个延安城都尽收眼底。
点亮的宝塔就在下面,烽火台上升腾的焰火也在一边亮起。无数时髦的红男绿女也都在射灯的掩映中。
楼下是一面直径两米,高一米许的“平安鼓”,古有暮鼓晨钟报时的习俗。如此在今夜我也敲响了这面大鼓,用尽全力地敲下了鼓棰,听那鼓声直震耳膜。
带着平安和满足走下了摘星楼。
走向山腰“烽火台”的路上,用头灯照亮道路的我依然成了今夜的另一道“风光”,相信很多当地人都会感到我头灯的“另类”。
“烽火台”本也为范仲淹戍边时所建,报警之用的。当然现在是93年在原址上复建的,不过当年的气度不减。15米高的烽火台与宝塔遥遥相对。
有人在上面点燃着烟花,有人从上面扔下着鞭炮,燃起的火光与山下的灯光相辉映。
光与影,山同人,热和冷,喧闹与寂静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今夜的月是如此的圆,今夜的高原圣地是那样的特别。
今晚的记忆是如此的深,今夜的热闹超过了我的预期。
一个人的旅行因此而不会寂寞,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精彩。
自由感觉草于陕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