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狼的生活还是过狗的生活?
手机短信里提出当今中国的几大怪中有这样一大怪:做人不如做狗。一旦有幸成了荣华富贵人家的宠物狗,自然也就跟着享受荣华富贵了。食物专门配制,讲究营养,给狗穿上漂亮华贵的衣服与配制专门的豪华的卧室,还有专门的医疗机构。想想这些待遇确实比许多的中国人过得都更优裕。难怪一旦有下等的中国人胆敢冒犯这些尊贵的狗,给狗下跪的命运就几乎是注定了。据说这都是学习欧美国家的结果特别是英国。因为他们就经常把狗看得如同人一样尊贵。不过,这也只是因为狗是和人最有亲和力的原因,人家爱狗也是因为爱人的结果,狗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人尊贵,人尊贵了与人的关系密切的狗也才能尊贵起来。在这里人优先还是狗优先的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这里暂且不去讨论它吧。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过狼的生活还是过狗的生活?这个问题是我读《拉封丹寓言》想起来的。这个寓言是这样说的:
一只狼饿得就剩下皮包骨,因为有那么多的狗在严密监视他。这只狼碰到了一只很强壮很体面的大狗,胖胖的,毛色光亮,由于不注意,这只狗迷了路。上去袭击他,去把他撕得粉碎,这件事狼大人当然很乐意干,但这样他就必须出去作战。那牧狗是那样的强壮有力,他的抵抗一定会凶猛无比。于是这只狼低声下气地去接近他,在交谈的过程中称赞他长得丰满,并说自己很羡慕他。牧狗回答说:“好先生,要和我一样胖,这完全在你自己,离开树林吧!你会过得很好的。在这里你同类的日子过得是多么凄惨,他们像乞丐流氓一样,穷极寒酸,他们的命运就是活活饿死,因为他们毫无保证,没有免费的菜饭,一切全靠武力去夺来。跟我去吧,你的命运就会大大地改善。”狼回答说:“那我该干些什么?”狗说:“几乎什么都不用干,你只要赶走拿棍子的人和乞丐,去吹拍家里的人,讨主人的喜欢,这样你所得到的酬报,就是各式各样的残羹剩饭,鸽子骨头鸡骨头,还甭提那千百次的抚爱."狼已在想像那种快乐,这使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路上他见到狗脖子上的毛已全部脱落,
他问:"这是什么?"
“没什么。”
“怎么?没有什么?”
“这不值得一说。”
“究竟是什么呢?”
“你看到的也许是我带颈圈引起的后果。”
“带颈圈?”狼说,“那你就不能想去哪里就奔哪里?”
“不总是这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这大有关系。你所有的饭菜我一概不希罕,即使是珍宝,花这样的代价我也宁可不要。”这样说着狼先生拔腿就逃,他一溜烟地跑掉了。
这个寓言故事,我在中学时就阅读过,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又突然想起过什么生活的问题来。狗的生活是有诱惑力的,但是必须失去一个代价,这就是自由自在地生活。过狼的生活经常充满危险与饥饿,但是却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世界上两全其美的事是那样少之又少。任何东西都是有代价的,主子的残羹剩饭不会白白给你,你必须付出自由的代价,用完全的驯服去获取。所以狼才说:“你所有的饭菜我一概不希罕,即使是珍宝,花这样的代价我也宁可不要。”这里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也就是你选择过狗的生活还是过狼的生活。
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选择过狼的生活。因为狗的本性不是知识分子的本性。自由、独立地思考与说话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本色。而像狗一样在主子面前伏伏贴贴,吃残羹剩饭,养得肥肥胖胖,这自古以来只是御用文人扮演的角色,不可能是一个有节操的知识分子。用知识与良知支撑起来的人才能够叫知识分子。而不在于他们外表有什么样的头衔。这世界上的诱惑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既能够贪图到狗的享受又能够得到狼的自由与独立。不能说狗养得肥肥胖胖就是成功,而狼饿得就剩下皮包骨头就是失败的。中国圣人孔子选择了寿终正寝,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选择了以死相争。但是孔子也只比苏格拉底多活了三年。给后人留下的精神境界却大不相同。孔子在权贵面前选择了“訚訚如也”式的畏惧,而苏格拉底却选择了为真理“侃侃如也”式的辩驳。虽然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人们却会选择不同的死法。狼也可能会饿死,或者在战斗中被打死,但是毕竟是死在自由之中。而中国的狗自古以来虽然经常被养得肥肥胖胖,但是也难免被主人感觉厌倦的时候杀了送上餐桌,制作成新的饭菜,豢养下一批的新狗。每每想到这时,就想起了那个三百年前荷兰的著名思想家斯宾诺莎,他的天赋与特殊的聪明才智,只需要做半只狗就可以换取到一般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得到的特殊好处,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用磨镜片换钱的方式养活自己,然后去自由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这个人也同样使我想起了“文革”时北京的“梁效”写作班子和上海的“学习与批判”写作班子,虽然也曾经被养得肥胖过一阵子,却也没有能够长久,但他们的行径在历史上被刻下了一个永久的耻辱的印记。不要因为时间久了人们就会忘记,历史它总是在那里的。人总是要死的,残羹剩饭只能满足于一时的口欲,却养不出一个人格精神。所以巴金先生说:人不是仅仅靠大米来养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