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查看: 3040|回复: 0

90年中日聯合梅里雪山登山隊遇難記

[复制链接]

176

主题

357

回帖

9万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97083
发表于 2002-12-1 14: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京都大學學士山嶽會"日中聯合梅裏雪山學術登山隊"的總結(之一)。 1990年5月在京都大學學士山嶽會理事會和總會聯席會上作出派遣第二次學術考察團前往中國雲南梅裏雪山登山的決定。在與中國有關方面進行交涉之後,於8月10日在京都迎接了中國訪日代表團,並簽定了1990年月10月下旬到1991年元月間,組成日中聯合梅裏雪山學術登山隊,從事攀登中國雲南境內梅裏雪山主峰的議定書。 議定書規定中國和日本雙方各出一人擔任總隊長,日方由京都大學化學研究所教授左右田健次(57歲)任總隊長,中方由雲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楊必育(57歲)任總隊長。 日本學術登山隊長由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助理井上治郎(45歲)擔任。秘書長是佐佐木哲男(38歲),醫生清水久信(36歲)。隊員是:近滕裕史(33歲)火穀佳晃(32歲)宗森行生(32歲,記者)船原尚武(30歲,大學研究生)廣瀨顯(27歲,大學研究生)兒玉裕介(33歲,大學生)筮 倉俊一(21歲,大學生)工藤俊二(21歲,大學生) 中國方面的登山隊長是中國登山協會的教練宋志義(40歲)。隊員:金俊喜(36歲,登山教練)孫維琦(31歲,登山教練)李之雲(34歲,雲南省體委幹部)王建華(37歲,醫生)斯那次裏(26歲,藏族,德欽縣體委幹部)林文生(22歲,藏族,德欽縣體委幹部)張俊(34歲,雲南省體委幹部) 日本隊於1990年11月1是派米谷、船原和筮倉3人押送物資從神戶海港出發,11月7日至達昆明。另外9名隊員(左右、井上、佐佐木、清水、近藤、宗森、廣瀨、兒玉、工藤)於11月21日從大阪飛抵北京,23日又從北京飛抵昆明。當12名日本隊員與中國隊員在昆明匯合之後,其中11名日本隊員與中國隊員及工作人員一同於1990年11月25日從昆明前往大理,然後經中甸於27日抵達德欽。日方總隊長左右田健次一人於11月25日離昆明經北京回國。29日全隊共19名隊員(其中日方11人,中方8人)及協力隊員8人,炊事員3人,共29人離德欽到達西當村(在瀾滄江西岸的山上),30日離西當到達雨崩村(雨崩村位於海拔3200米的高度),在從西當到達雨崩之前,途中要越過兩道山脊,其中高的一道高達海拔3860米。 12月1日離雨崩村沿雨崩河到達海拔3600米的笑農,計劃在河邊建立BC(基地營)。 12月2日、3日建立大本營(建炊事帳蓬、電臺通訊,清點裝備、食品,準備路紅偵查等。) 12月4日開始路線偵查工作,日方由船原、宗森、廣瀨和筮倉的2 ,中方由王建華、除孫維琦和李之雲3人組成聯合偵察組,沿主冰川左岸向海拔4600米的1 號營地(C1)前進。 由宋志義和金俊喜兩人對從未參加過登山活動的8名德欽當地的餘新華、紮西旺堆等協力進行冰雪和山間行軍技術訓練。 日方在井上、佐佐木、清水、近滕和兒玉等5人則開始在進行適應性行軍的同時,從BC向海拔4300米的預定倉庫支送物資和食品。 12月5日,近滕、兒玉、金俊喜3人在修路過程中越過了冰瀑區,到達1號營地(C1)的平臺附近。同時,米穀,筮倉和張俊負責修路。 12月6日到8日雙方隊員和協力人員已建好1號營地(海拔4600米)。12月7日雙方隊員已進入1號營地。在當晚的幹部會議上,日方提出關於中方協作人員的會術與安全等教育問題,由中方負責進行,雙方取得協定。8日,雙方人員在1號營地計劃向2號營地(C2)偵察。 12月9日到20日建好1號、2號(海拔5300米)並建好3號營地(海拔5200米)。這時已多次見到離營地200米以外的地方,從山脊上下來的雪崩煙霧,但營地尚無危險。3號營地向2號營地報告將有雪崩,但影響不大。 20日這一天進入3號營地的日方隊員是:船原、廣瀨、兒玉;中方隊員是:宋志義、孫維琦和李之雲。 在2號營地上的日本隊員是:米谷和中方隊員王建華兩人。 在1號營地上的日本隊員:工藤和中方隊員張俊。 21日,船原、廣瀨、兒玉和中方的宋志義、孫維琦與李之雲在山脊的路線上架高安全保護繩索。架設了達300米長的保護繩索。 同一天,日本的工藤從C1(4600米)到到達C2(5300米),而筮倉又從C2下撤。井上從BC進入C1,王建華與4名中方協作人員22 BC(3600米)向C1(4600米運送食品及燃料)。而另外4名中方協作人員由張俊率領從C1(4600米)向C2(5300米)運送食品及燃料。 從22日到24日以及25日,中國和日本雙方隊員都忙於修築從C1到C2,從C.到C#各號營地之間的道路,並在有危險地區設置安全保護繩索,同時從BC向C1,C2運送食品和各種裝備。 12月26日進行冰壁上部的修路工作,並決定在第2號山脊上方建設4號營地,高度?5900米選擇在冰壁的下方支起了三頂帳篷。考慮在冰壁下方建立4號營地的主要原因是,從這裏可以用吊運的方法把物資到冰壁上方。 這天進入4號營地的日本隊員是近藤、廣瀨。中國隊員是宋志義和孫維琦。另外兒玉、工藤和筮倉等3人在運送物資的同時,還在向冰壁上方修了路。協力隊員從C1向C2運送物資。 從21日到27日這裏的天氣一直都很晴朗。 27日晚間天空中雖有少許支雲霧,但還是晴朗的,滿天星斗。 近滕、船原、廣瀨和中方的宋志義、孫維琦等人還從C4出發向上方沿山脊到達了6120米的高度,直到15時30分才返回C4營地。 27日日方的米穀與中國的王建華從C2向C3運送物資。張俊及協力隊員從BC向上運送物資。他們工作了差不多9個小時。 第一突擊組的日方隊員近滕、船原、廣瀨和中方的宋志義、孫維琦等人于8時50分從C4出發進行突擊頂峰。8時40分到達雪壁下方,13時30分已到達了6470米的高度,頂峰已相距不遠。 13時30分開始天氣急劇變壞,能見度僅2米~3米。在C3等待的井上與第一突擊隊用對講機聯繫。告訴突擊組:根據所收到的天氣預報情況,等1個小時以後突擊組再作出前進還是下撤的決定。到了14時30分,天氣已完全變壞。突擊組全體認?天氣已無好轉的可能而開始下撤。16時他們已返回第2號小山脊附近,仍預備在此等待天氣好轉。但天氣一直不見好轉,17時50分還沒有找到孫維琦和宋志義2人。到22時15他天氣開始好轉,月亮也露面了,於是繼續下撤,23時22分全體日本和中方人員均已返回C4。 這一天的第二突擊組,日方由米谷、宗森和兒玉、筮倉、工藤5人和中方的林文生和李之雲2人,共7人組成。他們已從C3進入了C4。 佐佐木這一天隨協力人員從BC出發前往C1,然後返回BC,但他這一天感覺不太好,準備中途返回BC,但在C1的清水聽說他已離開BC,準備將從C1下來接他,2人一同到達C1。中方張俊也從BC到達C1。 第二突擊組中的米谷、宗森和兒玉等3人修整冰壁部分的道路,並架設部分安全繩索。並將注意危險地段用紅色旗幟插上,安全通告地段用綠色小旗作好了標誌。 除了上述米穀等3人之外,29日下午其餘人員全部撤回C3。 佐佐木和清水兩人留在C1整理物資。 30日從清晨開始天空中支量不斷增多,而且風力逐漸加大。 日本隊員近滕、船原、廣瀨、筮倉、工藤等5人和中方隊員孫維琦、王建華、林文生和斯那次裏4人等共9人,從C3下到C1,又回到C3運送物資。他們于上午9時30他出發,佐佐木在C1作午飯,14時他們均離開C1,共向C3運送了90公斤物資(平均每人10公斤)。 宋志義因患感冒在C3休息,李之雲也來參加了運輸。 米谷、宗森和兒玉3人于14時50分從C4返回C3。 佐佐木與清水兩人隨運輸隊一起從C1進入C3。 井上這一天從C3下山,?了觀察路線和地形,之後又返回C3。 30日這一天晚間所有日本與中國(日本共11名隊員,中國共6名隊員)共17名突擊隊員全部都集中在C3營地,等待向頂峰突擊。 31日,天氣晴,但時常有強風。 中日雙方隊員在C3停留,舉行全體會議,討論下一步方案。 會議內容: 一、 1991年1月1日分兩個組向上方運送物資。 1組:井上、米谷、宗森、清水、廣瀨和中方的林文生與斯那次裏; 2組:近滕、兒玉、筮倉、工藤、王建華、李之雲。 第一組的任務是:從C3向C4運送物資,當天返回C3。 第二組的任務是:從C3下到C1,然後運送物資回到C3。 二、 決定1月2日第一、二兩個突擊隊同時從C3進入C4。 第一突擊隊共6名隊員(日本的近滕、船原、廣瀨。中國的宋志義、孫維琦和李之雲)。 第二突擊隊共5名隊員(日本的米谷、宗森、筮倉、兒玉和中國的林文生)。 三、 決定1月3日第一突擊隊從C4進入C5(6300米) 第二突擊隊從C3待命,作支援。 四、 決定1月4日第一突擊隊從C5登頂(6740米) 第二突擊隊從C4進入C5。 五、 決定在第一突擊隊登頂成功後,直接返回C4對第二突擊隊進行支援。 六、 決定對從頂峰直下來的一段500米長的陡坡進行安全繩索的固定,以防危險。 七、 決定將C3存有的食品按日分配定量,計劃吃到1月8日。 1991年1月1日(元旦)9時,時有小雪。 根據決議,晨9時30分井上、米谷、宗森、清水、廣瀨、林文生、斯那次裏等7人從C3向C4運送物資,然後返回C3;近滕、兒玉、筮倉、工藤、王建華、李之雲從C3下山到C1,然後運物資返C3。也是在9時30分出發。 天氣預報說1月2日有小雪,午後有大風,但實際上是大雪,從1月1日午後開始下起了雪,在BC是中雪,可在C3已下很大的大雪,全體突擊隊員在1月2日均在C3營地未動,等待好天氣。 1月3日,大雪和大風,全體突擊隊員沒有行動,留在C3等待好天氣。全天定時與BC(基地營)用對講機聯繫。 由於天氣不好,積雪很厚,因此決定登頂日期後延,如果天氣好轉,從4日或5日開始到8日之間進行登頂。 從第一次突擊情況看,下一次的第一突擊隊以近滕、船原、廣瀨、宋志義、孫維琦和李之雲6人。第二突擊隊人選待定。 3日協力隊員從BC向C1又返回BC的運輸仍在進行。 3日晚間C3與BC之間的定時通信聯繫直到22時15分雙方約定停止通話。 關於天氣問題,從德欽氣象站每天都有通信員將氣象預報送給設在公路過飛來寺裏的中繼車,然後直接送到BC。1月4日的預報是:德欽陰有小雪。 1月3日22時,C3的李之雲與BC的張俊之間用對講機聯繫的對話: 李之雲:"現在我們3號營地雪下得很大,能見度很小,積雪已達1.2米深了。" 張俊:"那你們就趕快除雪吧!" 李之雲:"我們每隔2個~3個小時就必需除一次積雪,現在大雪還在下,到明天恐怕超過2米厚吧!"正在通話之時,突然間對講機的聲音變行亂起來,就聽得嗡!嗡!的聲音。 張俊:"可能因?下雪,空氣潮濕的原因吧!" 李之雲:"好吧,通話到此結束吧!再見!" 張俊:"再見!" 22時15分雙方通話結束。 1991年1月3日夜間,在3號營地上共有日本和中國隊員17人: 日本隊員是:井上治郎、佐佐木哲男、清水永信、近滕裕史、米穀佳晃、宗森行生、船原尚武、廣瀨、兒玉裕介、筮倉俊一、工藤俊二等11人。 中國隊員是:宋志義、孫維琦、李之雲、王建華、林文生、斯那次裏等6人。 在大本營(基地營BC)留守的共12人,他們是:中國登山協會聯絡員陳尚仁、中國隊員金俊喜、張俊,中方協作人員6人,炊事員3人。 1月4日大本營(BC)從早晨8時用對講機向C3呼叫,但沒有任何回音,與C3聯繫無法進行。於是立即經過德欽,又轉昆明向北京報告了情況。 1月5日北京又將C3發生的情況于中午12時通報給京都:"1月4日、5日準備向頂峰突擊的11名日本隊員和6名中國隊員在C3等待時機期間,在當天晚10時15分最後的對話聯繫之後,從4日晨開始BC與C3之間聯繫已無法進行,直到發報時仍然不通,而在C3的17名中日隊員每人都有一部對講機。大本營已請示北京派人進行救援…… 京都接到北京關於17名日中隊員無信訊的通知後,立即召開會議,採取對策與中國方面進行協商。 (京都大學日中合同梅裏雪山學術登山報告書)
[move][size=4][SHADOW=255,blue,1] 缘为天语 情为人愿[/SHADOW][/size] [/m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大本营户外活动俱乐部 ( 湘ICP备2020024261号 )

GMT+8, 2025-1-15 23: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